接下來的幾天,他爹便趁著借著收豬、趕集賣豬的功夫,四處打探下讀書的章程。鎮(zhèn)上的茶館、肉攤的熟客、甚至藥鋪抓藥的伙計,他都打聽了個遍,主要他們村和附近也沒認識的讀書人。
“老哥,鎮(zhèn)上……教娃娃認字的地,哪家強?”
往常在家沉默的父親,不厭其煩的問著周圍稍微懂點的人。
零零碎碎的信息,被他一點點歸攏,終于在腦子里拼湊出完整的內(nèi)容。
鎮(zhèn)上的“識字鋪子”分兩種。一種叫書院,聽著就氣派。鎮(zhèn)東頭有一家,是鎮(zhèn)上大戶吳家的族學,高墻深院,門口蹲著石獅子,別說清水村王家,就是普通鎮(zhèn)民家的孩子也甭想進去。
另一家書院在鎮(zhèn)西,掌院的是個姓孫的老秀才,胡子都白了,聽說快六十了。聽說這孫秀才學問深,收的弟子有三十來個,都是奔著科舉當秀才老爺去的。那束脩,一年就得足足四兩銀子!而且聽說那里面要學和要買的書更貴!
另一種,就是蒙學。鎮(zhèn)上就有一家,開在一條背街的小院子里,夫子是個三十上下的年輕童生,姓趙。學生不多,十個左右。還有一家在十里外的大王莊,也是個童生開的,四十來歲,學生十幾個。這兩家蒙學的束脩,都是一年二兩銀子。
“書院?那是給奔著要當秀才老爺去的娃娃預備的,學的是啥經(jīng)義策論,花頭多,銀子淌水似的!”一個在茶館幫閑的老漢啐了口茶葉沫子,對著王金寶搖頭。
“像咱莊戶人家,娃娃認幾個字,會寫會算,將來能去鎮(zhèn)上鋪子里當個伙計賬房,混口輕省飯吃,蒙學就頂頂夠用了!學的東西實在!”
這話簡直說到王金寶心坎里去了。
四兩?那得賣多少頭豬、采多少筐草藥?考科舉?那得是祖墳冒青煙!
他心里那點微弱的、讓兒子“改換門庭”的火苗,被這冰冷的束脩銀子徹底澆熄了。務實,比啥都強。
其實王三牛內(nèi)心自己的想法也是:先讀書識字,想法子掙錢,等兜里厚實了,再說其他。
“那就鎮(zhèn)上趙童生那家蒙學!”王金寶拍板,聲音斬釘截鐵。
離得近,束脩少,學的東西實用,怎么看都是最合適的。
王金寶隨后就又去了趙氏蒙學打探具體情況。
很快拜師的日子也打聽清楚了,就在下月初一,黃道吉日,宜入學。王金寶不敢怠慢,又細細問了拜師的規(guī)矩。
“束脩二兩,這是死的。”童學的老雜役耐心的說道,“拜師禮嘛,講究個‘六禮束脩’,圖個吉利兆頭!芹菜——勤快好學;蓮子——夫子苦心;紅豆——紅運高照;紅棗——早早高中;桂圓——功德圓滿;再切條上好的干肉條,表表心意!禮不在多重,心意到了,夫子就歡喜!”
王金寶聽得連連點頭,心里默記:芹菜、蓮子、紅豆、紅棗、桂圓、干肉。還好,都是能弄到的實在東西。
“還有一樁,娃娃中午吃飯咋辦?”王金寶問。
老雜役補充道,“蒙學地方小,沒灶房,要么自己帶干糧,要么每月交二百文錢,在隔壁張婆子開的飯搭子那兒搭伙,管一頓晌午飯?!?/p>
“二百文……”王金寶心里飛快算了筆賬,一年下來也得二兩多!但想到兒子瘦小的身板,馬上就是大冬天了,帶的飯肯定都涼了,啃冷饃肯定不行。
“搭伙!必須搭伙!”他立刻做了決定。
最后打聽到最費錢的,是買書和筆墨紙硯。
王金寶揣著錢,帶著一種近乎朝圣的緊張心情,找到了鎮(zhèn)上唯一一家兼賣文房的小書鋪。鋪面不大,一股陳年的墨香和紙張的的味道混合在一起。
“掌柜的,蒙學開蒙,要買的東西都有嗎?”
柜臺后面一個穿著半舊長衫的老頭抬了抬眼:“《三字經(jīng)》、《百家姓》,必備。紙筆硯墨也有?!?/p>
老頭轉(zhuǎn)身,從架子上抽出兩本薄薄的小冊子,藍布封面,紙張泛黃。
王金寶小心翼翼地接過來,手指都不敢用力,生怕捏壞了。他翻開一看,里面是密密麻麻的墨字,他一個都不認識。
“這兩本……多少錢?”
“《三字經(jīng)》一兩,《百家姓》八百文?!崩项^的聲音平淡無波。
“啥?!”王金寶差點跳起來,眼珠子瞪得溜圓!這兩本加起來還沒他巴掌厚的書,竟然要一兩八錢銀子?!“這……這怎么恁貴?”他脫口而出,聲音都變了調(diào)。
老頭似乎對這種反應司空見慣:“話不是這么說。雕版、紙張、墨料、人工,哪樣不要錢?讀書,本就是費錢的事兒。”
王金寶只覺得心口抽疼,他捏著那兩本輕飄飄卻重逾千斤的書,手都在抖??上氲絻鹤拥纳碛埃氲侥遣菟帗Q來的銀子,想到狗娃以后也能用……
他狠狠一咬牙,從懷里掏出那還帶著體溫的散碎銀子:“買!”
接著是筆。老頭拿了幾支出來,最便宜的一支禿鋒小楷,也要三百文!王金寶這會已經(jīng)麻木了,閉著眼點了頭。
墨條選了最小最便宜的,也要兩百多文。
一刀(一百張)粗糙的毛邊紙也是一百文。
“硯臺呢?”老頭問。
王金寶看著柜臺上那些或方正或圓潤、打磨得光滑的石硯,最便宜的也要五六百文,連忙擺手:
“不用不用!蒙學的仆役說了,河灘上撿塊平整的青石頭就成!”
老頭了然地點點頭,沒再多說。
最后結(jié)賬,書、筆、墨、紙,攏共花了二兩多銀子!竟然比束脩都要貴!怪不得說讀書花錢!
王金寶捧著這堆“金貴”家當走出書鋪時,腳步都是飄的。
不過事情總算塵埃落定。
等消息傳回王家小院,趙氏喜得直抹眼淚,立刻翻箱倒柜找出一塊厚實的靛藍粗布,比劃著要給三郎縫個書包。
“我兒要去念書了!得有裝書的家伙什!”
王二牛看到后插了句嘴:“娘,鎮(zhèn)上那些讀書人,我瞧著都背個木架子,叫書箱還是啥的?看著挺氣派?!?/p>
王大牛悶頭扒了口飯,甕聲道:“三郎才多高點?背那木頭架子,怕比他還高?還是娘做的布書包好!”
趙氏深以為然。
當晚,油燈下,趙氏飛針走線。
虎妞和狗娃好奇地圍在旁邊,看著那粗糲的布料在娘手里漸漸有了個方方正正的形狀,上面還歪歪扭扭地縫了兩根布帶子。王三牛安靜地坐在旁邊,看著這個有點“丑陋”的書包,心里卻暖融融的,沉甸甸的,并且開始期待讀書的生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