涇河水源遠流長,流經(jīng)陜西境內(nèi)的時候,就有了涇陽縣。涇陽得名源于其地理位置“涇河北岸”,依據(jù)古代“山南水北以為陽”的命名原則,在戰(zhàn)國時期設(shè)縣時定的名,距今已經(jīng)有2200年的歷史了。
涇陽不僅是地理名稱,更有著關(guān)中“白菜心”的美稱,不僅物產(chǎn)豐饒,文人雅士也不乏有之。明代的時候,為了補足“筆架山無筆”的風(fēng)水缺憾,修建了崇文塔,象征毛筆與西北筆架山呼應(yīng),此后便出了很多有名的文人雅士。
據(jù)現(xiàn)存明清時期《涇陽縣志》記載,在明清時期就出現(xiàn)了116位文科進士,其中明代57人,清代59人,由于清代縣志對科舉人物未詳細記載,所以大多已經(jīng)無從考證。
但是我爺爺?shù)臓敔斢龅降目墒钦嬲呐e人,因為他就是舉人家的長工。
故事還得從頭說起,已經(jīng)記不清是哪一年了,蒲城許家村,我爺爺?shù)臓敔敿抑邪l(fā)生變故,父母因為久病無藥醫(yī)治陸續(xù)離世,又是一個災(zāi)年,地里顆粒無收,就連路邊的草和樹皮都被人薅回去煮著吃了,周邊能吃的東西被村民們早都采摘回去進了肚,兄弟倆都是一米八的壯漢子,正是能吃的時候,常常被餓的頭暈眼花,再這樣下去連命都沒有了。
“栢林哥,我們要飯去吧!總比在家里餓死強啊!”許栢長抬頭看著皮膚黝黑的許栢林說,許栢林看著家中破落的房子幾近倒塌,門板上有著碗大的窟窿,翻遍所有也沒有什么值錢的東西。以前是父母在,不遠游,如今父母都已走,他們也就可以出去活命了。
“走!”許栢林說了一個字,兄弟倆簡單的收拾了兩件衣服,用一個花布包袱包上,去父母的墳頭磕了個頭,告訴他們兩人要去討活路,以后有錢了回來好好給父母修個墳。又去跟村里的鄉(xiāng)黨和本家人一一道別,大家把他們送到村口,眼睜睜的看著兄弟倆的背影漸漸消失在視線中,都嘆著氣回去了,自家的鍋都揭不開,又咋幫別人呢?
兄弟倆背著包袱,邊走邊說,“哥,咱往西南上走吧,聽說省城那里人日子都過的舒坦些,就靠咱倆這身體,給人家拉個長工都能給口飯吃?!痹S栢長經(jīng)常在外面跑著給人家干活 ,見識也多一點。
“行,那咱就往省城走,總能有口飯吃?!痹S栢林臉上露出堅毅的神色,與其在家挨餓等死,還不如出去好好拼一把,總得找個活路。
兄弟兩人一路看著太陽辨著方向,遇到有村落的地方就在人家門口討口飯吃,遇到好心人家里又寬裕的,還能多給個黑饃,條件不好的給端碗水,他們已經(jīng)感激不盡了。
一到晚上,兩個人就擠在別人家門口的墻角睡一晚,沒有村子的時候,就睡在橋洞下,樹林子里,破廟里,還得操心有狼過來吃人,兩人手上一人拿了一個棍子,累的時候當(dāng)拐棍用,遇到野狗和狼之類的,還能當(dāng)個武器抵擋一陣。多虧現(xiàn)在是伏里天,如果是冬天,估計兩人都得凍死在外面。
這樣風(fēng)餐露宿的日子不知道過了多久,許栢長病倒了,身上發(fā)起熱來,一個健壯的大男人躺在路邊的草稞里爬不起來。
“栢長,快醒醒,你不能睡,前面有個村子,你再堅持一下,我去給你到村里找個大夫看看?!痹S栢林急的頭上冒汗,這是打擺子嗎?以前同村有人這樣,幾天人就沒了。省城還沒到,弟弟就病倒了,這要是把命搭到這,他這個做哥哥的咋有臉回去見先人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