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下周的Cooking Workshop(烹飪工作坊)可以參加嗎?"一個留學生在Instagram上詢問裴頌。
這已經是這周第三個私廚邀約了。
自從施硯琛建議他重新開始接單,裴頌的美食博主事業(yè)漸漸回暖。
正當他準備回復時,一條惡意評論突然出現:
"聽說這個博主家里出事了,現在靠做飯維生呢!也不知道食材是不是偷工減料..."
裴頌的手頓了一下,這種評論最近經常出現,讓他每次接單都倍感壓力。
"刪掉。"身后突然傳來施硯琛的聲音,"不用理會這種人。"
裴頌苦笑:"可是這樣的言論會影響客戶信心..."
"我來處理。"施硯琛拿過他的手機,快速操作幾下,"設置個關鍵詞過濾,另外..."
他打開自己的筆記本:"我讓實驗室的同學幫你做了個簡單的數據分析。這是最近預約的高峰時段,建議你把檔期集中在這幾個時間點。"
裴頌看著屏幕上詳細的數據圖表,一時說不出話來。
"時間管理很重要。"施硯琛指著表格說,"這樣可以保證你有足夠時間復習功課。"
"你什么時候..."
"上周看你熬夜趕論文,效率太低了。"施硯琛說,"按這個來安排,能提高不少效率。"
就這樣,在施硯琛的幫助下,裴頌開始科學地規(guī)劃時間。
上午上課,下午復習,晚上和周末接私廚預約。
這天,他正在準備一個重要客戶的晚宴,一個陌生號碼打了過來。
"裴頌,是我,你三姑。"電話那頭傳來一個矯揉造作的聲音,"聽說你在D國混得不錯???都開始做私廚了?"
裴頌的心一沉,這位三姑最愛搬弄是非,家里出事后沒少落井下石。
"我跟人聊天的時候還在夸你呢!"三姑繼續(xù)說,"就是不知道你現在的食材都是從哪進的?該不會是......"
"他的食材由我負責。"一個冰冷的聲音突然插入,施硯琛不知什么時候站在了裴頌身后,直接按下免提。
"你是誰?"
"Leon Schneider,M大Computing博士。"施硯琛的聲音越發(fā)冰冷,"如果這位女士想了解食材來源,我可以提供所有供應商的資質認證。當然,如果您覺得有問題,我也很樂意請媒體來實地采訪。"
電話那頭沉默了幾秒,然后匆忙掛斷。
裴頌呆呆地看著施硯?。?你怎么..."
施硯琛淡淡地說:"不用擔心他們,專心做你的事就好。"
從那以后,那些閑言碎語漸漸消失。
裴頌的預約也越來越多,甚至開始有米其林餐廳邀請他去做客座主廚。
但學業(yè)的壓力也隨之增加,期末考試臨近,裴頌經常熬到深夜復習。
這天凌晨,他正在書房奮戰(zhàn)一道復雜的金融模型,聽見敲門聲。
"還不睡?"施硯琛倚在門框上。
"馬上,就差最后一題..."裴頌揉了揉酸痛的眼睛。
施硯琛走過來看了眼題目:"這里用錯公式了。"
接下來半小時,他耐心地指導裴頌修改計算步驟。
"好了,睡覺。"施硯琛合上筆記本,"明天我陪你去圖書館。"
裴頌愣了一下:"你不是要準備答辯嗎?"
"論文已經寫完了。"施硯琛說,"正好可以幫你看看復習計劃。"
就這樣,兩人開始了朝九晚五的圖書館生活。
施硯琛不僅幫裴頌梳理知識點,還特意調整了私廚預約的時間,給他留出充足的復習時間。
"錢的事不用著急。"他說,"先把考試過了再說。"
裴頌知道,這段時間的房租和日常開銷,都是施硯琛在默默承擔。
但每次提到這個,對方總是輕描淡寫地說:"你做的菜抵掉了。"
期末考試結束那天,裴頌拿到了專業(yè)第一的成績。
"謝謝。"他走出考場,對等在外面的施硯琛說。
這聲謝謝,不僅是為了學習上的指導,更是為了這段時間所有的默默付出。
施硯琛看了他一眼:"晚上想吃什么?"
"你來定。"裴頌笑著說,"今天我請你。"
"不用。"施硯琛轉身往公寓走,"你做的都好吃。"
看著施硯琛的背影,裴頌突然覺得鼻子有點酸。
這個表面冷淡的人,總是用最合適的方式給予幫助,讓人不知不覺就對他產生深深的信任。
晚上,裴頌正在廚房忙碌,突然收到一條來自三姑的消息:
"聽說你跟著個富二代混?怪不得突然能上米其林..."
刪除這條消息時,裴頌的手停頓了一下。
他轉頭看向書房,施硯琛正專注地盯著屏幕,鍵盤聲清脆有力。
或許,自己確實依賴他太多了。
……
裴頌的中餐廳"尋味"在秋季開業(yè)了。
地處M大附近的美食街轉角,三層的獨棟建筑經過精心設計,既保留了德式建筑的典雅,又融入了現代中式元素。
開業(yè)當天,整條街都被前來捧場的食客排隊占滿。
施硯琛早有準備,請來了專業(yè)的安保團隊維持秩序。
"我沒想到會這么多人。"裴頌在后廚忙得滿頭大汗。
"這是你的Instagram粉絲。"施硯琛站在廚房門口,"我讓人評估過,你在D國的美食圈影響力很大。"
開業(yè)第一周,餐廳每天都是客滿的盛況。
裴頌幾乎把所有時間都泡在廚房里,力求每一道菜都完美呈現。
"你需要培養(yǎng)幫手了。"某天深夜,施硯琛看著正在總結菜品的裴頌說,"這樣下去你會累垮的。"
"我也感覺快累癱了..."裴頌長嘆口氣。
"明天我安排幾個廚師來面試。"施硯琛直接做了決定,"你只需要負責把關和教學。"
很快,幾位經驗豐富的中餐廚師加入了團隊。
裴頌手把手教他們自己的獨家配方和技法,經過一個月的培訓,終于能分擔一部分工作。
"現在可以多花點時間在新品研發(fā)上了。"施硯琛說。
餐廳的經營走上正軌,每個月都能收支平衡,甚至有了盈余。
裴頌本想把盈利部分用來還施硯琛的投資,卻被他斷然拒絕。
"用這些錢去米其林餐廳學習。"施硯琛說,"我投資你,是看中你的潛力,不是為了賺這點錢。"